
法國科學家法伯曾做過一個實驗。他在一只花盆的邊緣上擺放了一些毛毛蟲,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。與此同時,在離花盆6英寸遠的地方,撒了一些它們最喜歡吃的松針。由于毛毛蟲天生有一種“跟隨者”的習性,因此它們一只跟著一只,繞著花盆邊一圈圈地爬行。時間慢慢過去,1分鐘、1小時、1天......毛毛蟲就這樣固執地兜著圈子。7天7夜之后,它們饑餓難當,精疲力竭,全死了。
解析
看似努力求生,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“自殺”。這種習慣與本能的沖突,也體現在人類心理現象中。很多心理問題伴隨的癥狀,表面看可以帶來巨大的好處。比如一個不愿上學的孩子,可以得到父母的超級關心;一個不停自我責備的人,可以阻止別人對他的責備;一個強迫癥患者的儀式行為,可以暫時緩解其內心的痛苦......然而與此同時,這些行為定式又會帶來更深的痛苦:不上學的孩子很可能會開始自閉;自我責備者更容易變得抑郁;儀式行為固化會令強迫癥患者更加難以治愈......怎樣才能不做生活中的毛毛蟲?其實,只要找到一個突破口,打開這種固定的模式,就可以看到另一種全新的局面,好好地活著。